抗争之城
徐伟:肩负文化惠民历史重任 开创文化馆工作新时代🤮《抗争之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现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监察组一室副主任王润方在《不忘初心关键要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文中认为,忘记初心,就是背叛。从近年来落马的周永康、薄熙来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到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蝇贪”“蚁腐”,无不从反面鲜活地证明了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时代性和现实性,鲜活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旦忘记了初心,背弃了使命,修不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个人而言将会让自己滑入无尽的深渊,对国家和人民而言将会给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害。中国共产党人要用初心审视忠心、用初心坚定信心、用初心激发决心、用初心涵养“廉心”。
一场新雨后的安吉,竹林摇曳、绿水清波,一派魅力江南好风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吉县的余村村口,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这10个大字。作为“两山”论的发源地,安吉坚持把绿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同频共振、环境与财富同步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之路。,“第一轮督察针对的目标,很多是过去多年来的环境问题,可以看作是一次压力测试,环保力度加大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接受,实现了环保与经济双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第二轮督察,将针对工作滞后、整改不力,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以及“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进展不力的地区,更多触及社会深层次问题,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迅速行动起来,让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但也应充分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受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长期不足,农村人居环境的欠账较多。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改变落后生活习惯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也将是个长期过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做到简约适度,观念转变是前提,利益取舍是关键。放眼当下,当良好生态日益成为全民的刚性需求时,环境保护似乎并未形成对全民的刚性约束。面对简约适度,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有的人崇尚消费主义,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超前消费,小农经济才会搞勤俭节约。有的人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认为反正钱是自己的,想怎么花自己说了算,讲排场、比阔气,炫富斗富、竞相攀比大行其道。纵然人人都有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选择可以建立于无节制的资源消耗之上。特别是对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一旦走上未富先奢、稍富即奢的路,将是整个社会不能承受之重。在这方面,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所形成的倒逼效应,强化每个人对身边环境的一份担当和责任,“环保重要”才不至于落入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放下的“吉登斯悖论”。,扶贫过程中这样的心态并不少见。有媒体在西南贫困山村调查时,就遇到了类似事情:有贫困户每天三顿酒“雷打不动”,醉醺醺不干事,动员搞种养就垂头;有贫困户天天打麻将,送到眼前的扶贫项目都不接,坐等低保和分红;还有贫困户对扶贫干部说,“你们不帮我做,我就不做,我脱不了贫,你们就交不了差”……坐等帮扶、“安”于贫困,不免成了脱贫攻坚路上难啃的“硬骨头”。
2003至2007年示范引领,1万多个建制村推进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2008至2012年整体推进,主抓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2013年以来深化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編輯:河野智典】
相关新闻
- 陈朋: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2023-03-27 01:23
- 共同筑就社会主义文艺新高峰 2023-03-27 01:08
- 孙丹:在走出去中彰显文化自信 2023-03-27 12:48
-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3-03-27 12:45
-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2023-03-27 01:31
相关新发布
- 陈慧平: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2023-03-27 01:16
- 杨红:雄安新区建设须兼顾民俗文化传承 2023-03-27 12:58
- 谁是战国红玛瑙? 2023-03-27 01:34
- 黄莉: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2023-03-27 01:22
- 杨毅:让汉语之花绚丽绽放 2023-03-27 01:05